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国人对进入中国内地的“洋人”,有着强烈的敌视、抵触情绪。当时青州人对这些外来的“洋人”,以及他们宣传的“洋玩意儿”,多采取躲闪、回避、敬而远之的态度。聪明的传教士们采取了两项措施消除中国人的抵触心理,设法接触和吸引青州民众:一是脱下西装革履,换上当地人穿的长袍、马褂,戴上长长的假辫子,尽量把自己装扮成华人模样,以消除人们的异样眼光;二是请求浸礼会总部派更多的传教士来青州,开办学堂、医院、育婴堂等福音机构,换取人们的好感。
青州的施医院
1875年,英国基督教浸礼会传教士李提摩太,由烟台来青州,传教布道。1877年,青州连续干旱,李提摩太为赢得青州百姓好感,扩大传教范围,趁机设立粥场,开办施医所,免费施粥,无偿施药,借以招引民众,从事传教活动。西医西药初现青州。
随着进入中国内地传教士的增多,以西医西药铺路,前来青州行医布道的洋人逐渐增加。1882年,外科医生迪克逊在青州城里设立教会施医所,以传教为前提行医、卖书,每星期两次免费发放药品,传播西医西药知识,宣传教义理念。
1885年,英国基督教浸礼会医学传教士武成献博士(dr.james russell watson)偕爱格妮丝博士(dr.agnes)来到青州。武成献是英国浸礼会山东医学传教团的负责人,派他来山东青州的任务是建医院、开办医学堂、进行医学传教、实施医学传教计划。武成献在青州教会施医所的基础上组建医院,基督教会赐名为“青州大英帝国浸礼会施医院”。
武成献任院长,武夫人、麦德哈斯特(medhurst)、史密斯(symith)、兰尉光及华人孙思克为大夫,药师贺明成管理药房,当地一位牧师的女儿温女士做武夫人的助手。医院分为男子医院和女子医院,生意兴隆。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靠中医、中药诊疗疾病,对西方医学缺乏认识。当时在中国找不到懂西医的医师、护士、化验人员,为解决医疗助手及护理人员的缺乏难题,武成献开始招收当地有文化的青年进院,在接受基督教熏陶的同时,一边学习西医知识,一边从事护理工作,培养医院所需的医护人员。虽然每年招收学员不多,却是山东省医学教育的源头之一。
山东最大的医院和医学堂
武成献一边治病,一边带徒,一边学习汉语。第二年,武成献的汉语已学得不错,全身心地投入到医学工作中去。他们的医术精湛,病人越来越多,名气越来越大,许多求医的人坐独轮车或骑驴来自很远的不同的地方,狭小的医院容纳不下来诊的病人。
1887年,浸礼会在青州衡王府旧址西皇城街购置一套房屋做医院。房群分三个院落,武成献居住在里院;中间是座两层楼,楼下设药房和化验室,楼上是为上层人物准备的病房;最前边是个很大的院子,经改建和修缮后设有诊疗室和能容纳100多人的候诊室,还有能提供优良膳宿的30张病床的住院病房,称为男科医院。同时,还买下一个相邻的院落,内有两座阁楼,有与男性医院相通的入口,建成有16张病床的妇科医院,由武夫人主管。
工作安排是上午治疗住院病人和给学生授课,同时求医者在候诊室集合,进门时发给一个木制号码牌;下午1:30开始,病人逐次被叫到诊室诊治。传教士们向候诊室的人们讲经布道,一直进行到傍晚。他们在周日到周围乡村和临淄、临朐多个传教点去,上午信徒们聚会,下午他们便给予会诊治疗,通常由学生维持会诊秩序,这样进一步扩大医学工作范围。医院门诊量和抓药者每年都在万人次以上,住院病例300多人。
施医院与广德书院毗邻,医学堂规模较小,广德书院的教师经常来授课,因此当地人把施医院附设医学堂又称为广德书院附设医学堂。医疗工作开展得很好,平均每月1400门诊病例使得进一步扩大医院才能满足求医者的需求。由于医院大夫医术精湛,求医者络绎不绝,甚至有求医者从远方骑着毛驴慕名而来,扩大医院规模被再次提上了日程。
1888年是灾难重重的一年:四月下雹雨;五月初四渤海湾发生7.5级地震,波及青州;五月至八月淫雨成灾,黄河决口,洪水毁坏了房屋和庄稼;接踵而来的是饥荒,一场传染性疾病霍乱大流行,某些地区因此死去的人数占40%以上。灾情泛滥导致大量人员死亡,人们再也经受不起这样的苦难。英浸礼会向灾民提供救援物资。武成献邀请英传教士巴德顺博士(dr.paterson)和两名女教士来到青州,他们各地奔走,把灾民队伍和灾区的惨状拍成照片,然后到国外募捐。武成献、巴德顺利用从国外募捐的部分款项准备购买地皮扩建医院和医学堂。
1892年,筹划已久的医院终于建成。当时医院拥有一座616平方米的办公楼,门诊、药房、病房、教室等平房共105间,共1570平方米。医院定名为青州广德医院(tsingchow kwang tehhospital),同时成立青州医学堂。医院增设病床50张,医生20人,看护14人。这已是当时山东最大的医院和医学堂。
青州医学堂的办学宗旨是对青年人在基督教的影响下进行教育,造就训练有素的医生,然而又是忠实的基督教人士。同时非基督教家庭出身的青年,只要他们达到了入学标准,为人正派,并愿意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均可录取。医学堂当年招生14人。
在开学典礼上,武成献宣读了教学宗旨:“学校致力于对青少年进行系统的西医教育,培养训练有素的医生和忠实的基督信徒。”他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并亲自安排了学生的学习计划、学习课程和授课教师。
讲授解剖学的是潍县乐道院玛丽、布朗(marybrown)和武夫人,讲授生理学的是波特博士(dr.peter)和潘家川,讲授化学的是青州广德书院院长库寿龄博士,讲授药物学的是邹平医院的史密斯(e.c.smyth)和贺明成,讲授治疗学的是武成献和夫人。学生除学习医学等专业知识外,还参加神学会的课程学习。
在以后的几年里,他不断地增加教室、学生宿舍和教学设施,积极改善学校的教学条件,使得青州医学堂日益走上正轨;同时,安排学生到青州广德医院实习,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成为可以独当一面的医学工作者。
1896年学生毕业11人。武成献夫妇回国休假,医院和医学堂由巴德顺管理。次年武成献夫妇休假回来,扩建医院,增加了诊察室、手术室、药物实验室、病床增至100多张,同时增加教室、学生宿舍和教学设施。至1898年医院有病床100多张,每年医疗病人近2万人,青州医学堂已办学三届,招生共30多人,医学教育在全国名列前茅。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学校受到破坏,医院建筑被拆,医疗、教学受到很大影响,甚至停办。山东巡抚袁世凯调军队移防青州,入驻培真书院、广德书院和广德医院,事态得以平息。
1902年,武成献继续他们的医学工作,广德医院也得以重新开业。他们以最大的努力尽快地恢复以前的工作局面。此时,胶济铁路正式开通,不少就诊病人来自100公里以外。青州医学堂也重新开学。
1909年,山东的第一位传教护士英人劳根(margaret faiconer logan)小姐来到青州广德医院工作,说服了青州女子中学里信仰基督教的女生为学生培养护士,这是山东基督教大学最早举办的护理教育,山东的护理教育从此起步。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军占领胶济铁路和青州,武成献调往周村。从邹平调巴德顺接任青州广德医院院长和护校校长。
(据《百年齐鲁医学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