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0多年间里,教会医院它在介绍西医西药,培养西医和护理人才以及医院管理等方面都曾做过许许多多工作,并为千千万万疾病患者解除了痛苦甚至挽救了生命。西医得以经传教士之手传播至中国。
武成献:大力推广西医
1855年7月28日,詹姆斯·罗索(james rusellwatson)出生于苏格兰阿伯丁,他是位医学学士、理学硕士、哲学博士。来到中国后,为了便于传教,他为自己起了个中文名字:武成献。1885年,武成献偕夫人爱格妮丝到达青州。他在青州府工作了32年,后在济南工作了21年,把自己的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齐鲁医学事业。
1885年,英国基督教浸礼会传教士、医学学士、理学硕士、哲学博士武成献及夫人医学学士、传教士爱格妮丝,受教会派遣来到中国青州。
在烟台下船登岸,一路坎坷前行奔青州。在青州地界的尧沟村西(今昌乐县西),面对一片泥泞沼泽,他们雇佣了3头毛驴,夫妻二人各骑一头,另一头驮运行李。到达弥河面对滔滔河水,舍驴换舟 ,弃舟登岸时,适逢村人前来告知撑船艄公:家中妻子腹痛难忍,正在痛苦挣扎。略懂中国话的武成献,认为这是上帝赐予他施展医术,赢得华人信任的良机。立即毛遂自荐,说能为艄公夫人解除痛苦。情急之下,艄公半信半疑地将这对洋人领回家为妻治病。快速治疗急重病人本来就是西医西药的拿手好戏,区区腹痛,在这对大英帝国医学学士的诊治下很快消失。艄公不但免收他们的渡河资费,还热情招待,留其住宿,介绍青州时况,双方结为好友。后来这位艄公曾多次到青州城里看望这位外国朋友。
在武成献到达青州之前,西方传教士大都是散兵游勇,仿佛是中国的赤脚医生,走乡串户为百姓看病来宣传基督教思想,没有固定的诊所,草根性质浓厚。武成献的到来改变了这种状况,西医逐渐为中国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山野村夫所了解、认可,大有与中医分庭抗礼之势。
武成献积极创办医院治病救人,并不断扩大医院规模,不断完善医院的科系分类。虽然工作条件非常简陋,但是施医院的成立极大地鼓舞了武成献的斗志。由于百姓对于西医缺乏了解和基本的信任,经营状况不甚理想。武成献想方设法努力增加医院效益,扩大施医院的影响力。每逢集市这天,施医院免费发放药品,这对于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贫苦百姓来说这是个福音;同时,施医院积极开展外科手术,通过切实的疗效来争取病人的惠顾。此举效果显著,大大增加了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知名度。
期间,武成献利用电刺激疗法成功救治了济南府一名行政官员,更是使他名声大噪,坊间被其治愈者亦颇多,西医由原来的无人问津发展到当时的门庭若市。
一位传教士后来回忆说,“一个官员下属接受了很好的外科诊治,令人惊讶的是,他建议穿礼服带乐队来在门上挂牌匾,向我表示感谢,但我妻子生病不允许这样做,然而他请木匠带来了匾挂在我的门上面。”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对此,武成献说,“我们的首要目标不是能从中国人那里得到多少,而是我们能给他们带来多大的好处。”
据《山东省卫生志》记载,1883年最初的西医教育在青州萌生,以师带徒。在登陆青州初期,武成献所进行的医学教育就采用了这种方式。他选取学业成绩优良的中国教友子弟为学生,授课传业,同时为自己培养助手。1892年,在扩建医院的同时,武成献建成了青州医学堂并担任校长。
1892年,清政府总理大臣李鸿章视察青州时会见了武成献,对医学工作给予支持。
1902年6月13日,武成献参加了在青州举行的英国浸礼会和美国长老会的联席会,讨论两教会在山东联合举办高等教育的事宜,通过了联办山东新教大学的决议,形成《联合教育工作基础》的文件。
1903年,第一届董事会讨论了关于联合成立医学院的问题。武成献依据校舍和教师紧缺的现状,提出了联合举办高等医学教育的方案,得到了董事会一致通过。1904年,山东共合医道学堂开始招生,拉开了山东高等医学教育的序幕。
1910年10月中国东北发生鼠疫,武成献博士作为应聘专家带领山东共合医道学堂的部分学生来到东北哈尔滨,参加了抗击鼠疫的战争。1916年他得到中华民国政府颁发的共和国勋章,表彰他在鼠疫防治中做出的贡献。
鉴于广德医院的成功案例,1915年,武成献被调往周村筹建复育医院。
1937年3月15日,武成献在济南逝世,被安葬于齐鲁大学校园内。
巴德顺:默契合作的伙伴
巴德顺(paterson)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市都柏林街,与武成献同为国浸礼教传教士。由于传教医生短缺,巴德顺经常被当做“救火队员”使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巴德顺更像是武成献的助手。他服从教会工作的大局,在华工作的43年间兢兢业业。期间,开办医院和开展医学教育虽然遇到诸多困难,但是巴德顺都想方设法一一克服。对于武成献来说,他是一名非常优秀、能默契合作的伙伴。
巴德顺在华工作的43年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885——1898年间,巴德顺同武成献一起创立青州广德医院和青州医学堂,并主持医学堂的教学工作。1898——1914年间,巴德顺被派往邹平开办分院和医学堂。1914——1928年间,巴德顺来青州任广德医院院长兼护校校长。期间,医院和医学堂经历了自然灾害的冲击和战争的破坏,但都劫后重生。在巴德顺和武成献的精心呵护下,齐鲁现代医学的幼苗持续、快速、稳定地成长。
1888年,青州府自然灾害持续不绝。巴德顺和两名女教士深入灾区。他们住在简易的帐篷里面,渴了就喝口水,饿了就吃些简易的食物,白天忙于向灾民分发生活必需品和药品,向他们讲解西医对于霍乱的防治之道,晚上整理自己对灾民的专访材料,并配以相关照片。武成献到国外四处演讲,呼吁人民募捐款项帮助青州人民渡过难关。利用募捐的款项,巴德顺和武成献建成了青州广德医院和青州医学堂,并源源不断地向灾民提供救援物资。
199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青州广德医院和青州医学堂被毁严重。巴德顺和武成献积极活动,利用政府拨款和募捐款项,迅速恢复了医院和医学堂原貌,使医院和医学堂的工作步入了正轨。
1898年,戊戌变法提出废科举兴学堂。巴德顺被派往邹平开办医学堂。他借鉴青州广德医院和青州医学堂的成功经验,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使邹平的行医传教工作步入正轨。
1903年,在山东的美国长老会和英国浸礼会决定联合举办高等医学教育,将济南、青州、邹平、沂州的医学堂合并成为“共合医道学堂”,学制四年,在四地进行教学和轮流实习。巴德顺负责学生在邹平共合医道学堂的教学工作。
1915年,武成献调往周村筹建复育医院,巴德顺来青州任广德医院院长兼护校校长。在他主持期间,医院增加了手术室、化验室、x光室,购置了x光机、显微镜、万能手术床等设备;护校增加了教室和宿舍,扩大招生。巴德顺顺应中国国情,与中国员工密切合作,制定按照中国建筑风格建设医院的计划,青州广德医院和护校在平稳中加快了发展的步伐。
由于一直忙碌于艰苦的工作,巴德顺一度重病缠身,但是他忧心于自己未竟的事业,与病魔进行顽强的斗争,终于又回到青州主持工作。1928年,巴德顺退休。英国基督教浸礼会在1919年的年度报告中评价巴德顺说:“无人可替代他的位置。”